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弘扬教育家精神

  • 乡村教育家精神的现实意蕴、战略赋能与实践路径

    李先群;孙杰;

    乡村教育家精神可以从理想信念与弘道追求的思想之维、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的情感之维、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实践之维三个层面进行阐释。乡村教育家精神在激发乡村教师个体专业自觉、引领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养成乡村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要坚定扎根乡村信念,以终身从教为志业;积极开展乡土课程,打造乡村特色教育;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育生命质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乡村教育家精神。

    2025年09期 v.44;No.33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意蕴与行动方略

    田曼莎;白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既蕴含着教育的时代特征,又可全力赋能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华教育源远流长,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凝练的精神品质,自古就有迹可循,其演变历经古代萌芽、近代深化以及现代传承。教育家精神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精神引领,是推动教师成长的核心动力,也是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教师应通过培植、深研、体悟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夯实信念、丰富知识、提升能力、深化实践,让教育家精神渗透到所有教师的教学和自我成长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44;No.33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发展

  • 职前教师的循证教学素养及其养成研究

    杨文莉;郑一;

    循证教学是根植于实证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为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开辟了新的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具备循证教学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包含“意识—技能—思维”三个维度的职前教师的循证教学素养,并初步提出由“课程、模拟到实践、反馈”的多维培养策略,以期为教师教育领域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5年09期 v.44;No.33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微学习的价值、困境及优化策略

    王小溪;于鑫蕊;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微学习凭借其碎片化时间管理、移动智能终端适配及个性化资源推送等优势,成为了破解幼儿教师连续性学习困境的重要路径。基于林德纳微型学习理论,阐述教育数字化下幼儿教师微学习的价值,分析幼儿教师微学习所面临的内生动力与外驱激励缺失,学习目标导向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调控能力弱;内容选择功利化倾向显著,专业发展支撑不足;配套支持资源的建设滞后,技术赋能适配不足的四重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教育数字化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09期 v.44;No.33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技术焦虑的成因分析与纾解路径

    赵宇;张辰璐;

    人工智能正助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效果以及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技术焦虑主要体现在技术替代焦虑、技术操作焦虑、技术信任焦虑等方面,其成因主要包括教师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有效缓解高校教师技术焦虑的路径包括教育管理部门要夯实智慧教育的基本条件,加强舆情治理;企业要研发符合高校师生实际需求的智能产品;高校要改进技术培训,营造技术沟通氛围,组建技术支持队伍;教师要转变角色,持续学习,敢于创新。

    2025年09期 v.44;No.33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基于《学前教育法》对教师的要求

    阮晓磊;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以L教师为个案,结合《学前教育法》对教师的要求,总结出幼儿教师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路径:爱护儿童,永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怀;提升技能,适应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依托课题,深挖学前教育改革的元素。

    2025年09期 v.44;No.33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教师在乡为师的行为逻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何婷婷;李姬;

    强教必先强师,振兴乡村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动呈“单向性上流”,留任困难重重。鉴于此,聚焦“心甘情愿”留在乡村的教师群体,探究吸引其甘愿在乡为师的因素,讨论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对13名幼儿园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其处于薪资水平低与乡村温情浓并存、专业发展缓滞与新乡贤角色形成同步、远离城市与照顾家庭伴生的状态。但他们能感受到乡村积极的正向影响,非经济因素促成其在乡为师行为的发生。影响幼儿园教师在乡为师的因素有自身识别积极的在乡为师态度、主观规范、个体感知驱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的幼儿园教师以及吸引潜在的优质师资,政府部门应该正视教师的个体需求,激发其留任意愿;共建支持网络,发挥多主体引导的主观规范效应;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效能感,理性审视自身志趣。

    2025年09期 v.44;No.33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德育研究

  •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

    吴洁;周宏;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凝聚了百年建党历史进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历史逻辑上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与成功密码;从理论逻辑上看,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动力来源与现实指导;从现实逻辑上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与民心呼唤。新时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要始终坚定“两个维护”,提高行动自觉;要切实提升“政治三力”,锻造政治品格;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以理论武装头脑。

    2025年09期 v.44;No.334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王海亮;胡秋宇;

    龙东红色文化是基于龙东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具有丰富的资政育人价值,将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强化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课题。当前,龙东地区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着表达、协同、认同等方面的实践困境,需要不断优化龙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基于此,应从育人内容、育人过程、育人实践三方面协同发力,以期切实提高龙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5年09期 v.44;No.33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全育人”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与文化服务融合研究

    王明明;

    基于社区综合管理的实践探索,聚焦“三全育人”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与文化服务融合模式的构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与文化服务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当前学生社区党建与文化服务存在融合度不够、资源整合不足、服务效能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服务统筹”的一站式融合模式。该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通过整合党建资源、文化资源和服务资源,实现学生社区党建与文化服务的有机融合。同时,还探讨该模式的实施路径,包括健全组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评估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服务满意度,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5年09期 v.44;No.33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好青年: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培养机制

    霍广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是前提、敢担当是关键、能吃苦是保障、肯奋斗是动力,这四个方面指向明确、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从根本上明确了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要义,系统回答了要做什么样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好青年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构建动力机制、长效机制、操作机制、落实机制,能够推动新时代好青年培养工作持久、有效开展。

    2025年09期 v.44;No.33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青年涵养“自找苦吃”精气神的要旨论绎

    林毅涵;刘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涵养“自找苦吃”精气神的殷切期望,提振了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自找苦吃”精气神赓续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和奋斗观,浸透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独特基因,继承于中国青年为国为民的历史传承,观照于担负强国使命的现实考量。“自找苦吃”精气神的内涵特质以“愿意吃苦”为基本立场,彰显“使命性”;以“主动吃苦”为行动导向,彰显“主动性”;以“埋头苦干”为本质要求,彰显“实践性”;以“苦尽甘来”为目标愿景,彰显“方向性”。新时代青年涵养“自找苦吃”精气神,要坚定理想信念肯吃“铸魂之苦”;要树立优良作风敢吃“修身之苦”;要加强思想淬炼乐吃“学习之苦”;要站稳人民立场能吃“实干之苦”。

    2025年09期 v.44;No.334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

  • 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的路径研究

    李怀丰;孙瑜阳;

    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测和个性化反馈,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聚焦自适应系统在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在实时监测、智能反馈、多维度评估及教学管理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并结合典型案例探索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影响。研究表明,自适应学习系统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也为高校建立更加科学、智能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支持。

    2025年09期 v.44;No.33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研究

    何秋洁;何香玲;杨巧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应用型高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虚拟教研室建设成为关键环节。基于此,从教育数字化背景出发,深入探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其在应用型高校中建设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应用型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9期 v.44;No.33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考

    吴爱萍;李建华;冷文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是硕士研究生的思政必修课,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价值,激发其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开展融入教学,要围绕“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升融入教学的实效。

    2025年09期 v.44;No.33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成人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研究

    唐晓丽;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人高校英语教学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自信。基于此,从成人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探讨相应的融入策略,以期促进学科内涵与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英语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025年09期 v.44;No.33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培养AI时代统计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张海莹;鲁笛;杨贞;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统计学作为数据科学的基础学科,在AI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高阶思维理论和统计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重新定位“统计学”课程目标,从方法论和哲学思维的高度提升统计学教学质量。研究发现,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和强化跨学科思维是培养学生统计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最后,为AI时代统计学教学改革提出相关的建议。

    2025年09期 v.44;No.334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推进策略

    谢淑珍;

    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为引擎,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系统性变革,从而为职业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作用机制,明确其教育载体及内在支撑,并结合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职业教育现实挑战,提出构建产教融合的精准对接机制、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评价生态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策略,以期为职业院校在新质生产力下探索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4;No.33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彭晓;黄芳;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动力,有助于重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与治理价值体系。通过重塑教学范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与提升治理效能,数字化为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支撑。高职院校应以技术赋能、人才支撑、制度改革与区域协同为路径,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生态建设,以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2025年09期 v.44;No.334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以乡村振兴物联网营销为例

    陈兴旺;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物联网营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深化数字模式与教学实践融合。基于智慧课堂构建与虚拟仿真实训开展及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变革教学形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育物联网营销人才。数字化教学体系建设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供给,健全管理服务平台,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数字模式助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推动了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5年09期 v.44;No.334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社会建构中传统知识体系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陈云香;

    随着智慧社会的迅猛发展,技术及信息的革新推动教育形式不断转变,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传统知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知识体系聚焦于学科区隔与单一技能的造就。然而在进入智慧发展阶段的社会里面,职业教育的关键作用更替为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复杂事务的能力。基于此,分析在智慧社会的背景下,怎样有效且高效地把传统知识体系纳入职业教育,同时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以期为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而为学生赋予完善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2025年09期 v.44;No.33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师协同”师资团队建设研究

    黄碧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三师协同”师资团队建设展现出重要意义,专业教师深厚的理论积淀融入课堂创新智慧,创业导师实践经验注入教学活力,企业导师行业视角激发创新灵感,三类教师优势互补形成教学合力。在多维度教学联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深度融合及创新平台搭建等举措,构建起资源共享机制,基于专业积淀凝练与校企互动激发及实践教学重塑等方面的持续深化,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2025年09期 v.44;No.334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高越;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命题。系统梳理2015—2023年间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当前培育路径存在课程体系断层、实践载体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培育体系,通过重构课程模块实现价值引领,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促进技能淬炼,完善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同时,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制”改革为例,证实产教协同培育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建议后续研究应着重探索数字化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演变及培育模式创新。

    2025年09期 v.44;No.334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

  • “双减”政策执行偏差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霍恩-米特”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分析

    周唯;徐欣怡;曹志峰;

    “双减”政策执行偏差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霍恩-米特”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深入剖析“双减”政策执行偏差的生成逻辑,发现“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悬浮式、机械式和变通式偏差,导致“减负提质”目标难以达成、“公平优质”教育愿景受阻以及“学校教育”核心地位未能彰显。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政策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制度保障等治理路径,以期推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44;No.334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课间圈养”的现象剖析及其应对策略

    李嘉源;宋立华;

    “课间圈养”现象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已对教育生态的平衡性和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互动性与动态平衡,以教育资源生态、安全生态、评价生态、协同共育生态四个维度为切入点,认真分析“课间圈养”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发现其主要受教育功利化导向下的时间压缩、安全责任压力导致的管理刚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影响,如何从“一刀切”的管理走向生态优化,成为解决“课间圈养”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提出均衡资源生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构建安全生态平衡责任与自由,优化评价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同共育生态推动家校社联动等应对策略,旨在实现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2025年09期 v.44;No.334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价值确认、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

    凌玉婷;廖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反观实践,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在深度融合中存在教学理念偏移、内容融入碎片化、教学方式机械化以及教学评价粗浅化等困境。鉴于此,可通过强化“以文化人”教学理论的引领作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资源储备、创设数智化与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以循证评价建构深度且多元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期突破实践壁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2025年09期 v.44;No.334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跨学科学习的知识整合与创生——基于怀特海摄入理论的哲学审视

    张晓瑜;杨亦宁;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创造性生成,但不同学科间知识体系的异质性使整合过程充满挑战,这也是当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摄入理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认识论指导,揭示了学生通过选择性吸收外部信息,进而内化并创造性地整合这些知识,以生成全新的理解。在摄入理论的指导下,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整合,要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025年09期 v.44;No.33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幼教研究

  • 幼儿园游戏活动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价值及路向

    姚杨;向艳;罗银新;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途径,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其生活的世界,表达其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幼儿园教育是萌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理应在启蒙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开拓萌发幼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幼儿园游戏活动启蒙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切合幼儿园教育的教学特点、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能够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增进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情感认同、树立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信念、激发幼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深切把握幼儿园游戏活动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是探析游戏活动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基础与前提,幼儿园游戏活动启蒙幼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四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是发挥幼儿能动性的核心;坚持适宜性原则是实现不同年龄段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坚持共同性原则是稳固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基础的关键;坚持教育性原则是启蒙幼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旨归。

    2025年09期 v.44;No.334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幼儿园具身化绘本教学: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与实践探索

    曹萌珊;金芳;

    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普遍存在多感官参与不足、忽视个体差异等问题,制约着幼儿认知与情感发展。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具身化绘本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具身化绘本教学的核心要素,包括身体设计、环境设计与交互设计,结合具身认知理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契合性,提出技术性、具身性、情境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五大设计原则。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构建幼儿园具身化绘本教学框架,包括基于学情的前端分析,“物理具身——想象具身”的绘本教学过程和身心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并结合绘本案例进行实践探索。最后,提出分龄递进式教学、动态技术适配、教师分层赋能等策略,以期为数字化背景下幼儿园具身化绘本教学提供系统性指导。

    2025年09期 v.44;No.334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前教育专业高专实习生与特别幼儿的互动模式研究

    刘佳音;张德安;舒慧;王现军;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实习生需要具备与“特别幼儿”有效互动的能力。基于此,采用叙事研究法对27名在实习中与特别幼儿有过互动经历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互动模式、互动困境并提出改进策略。研究发现,实习生与特别幼儿的互动呈现事务性互动、情感性互动与理论性互动三类方式;互动标准受权威关系和情感需求双重驱动;行为结果为厌烦性回应、情感性回应和发展性回应。针对实习生与特别幼儿互动中表现出的师幼互动能力不足、高校职前培训缺位及幼儿园培养制度薄弱等问题,建议高校增设特殊需求干预课程,幼儿园完善“双导师制”,实习生强化反思性实践,以期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9期 v.44;No.334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区资源支持下幼儿传统游戏创新的教学探索

    郑明凤;

    基于传统游戏在幼儿园面临文化符号浅层化、游戏情境缺失等传承困境,在分析社区资源支持幼儿传统游戏创新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区资源支持幼儿传统游戏创新存在的现实挑战,着重从“匠师入园:构建活态技艺传承体系;空间再造:创设沉浸式游戏情境;家园共育:重构代际文化传承纽带”三个维度出发,探讨社区资源支持幼儿传统游戏创新的实践路径,旨在让古老的传统游戏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提供实践支持。

    2025年09期 v.44;No.334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智化管理平台的校长培训质量提升路径

    <正>面对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鹤岗市校长培训工作坚持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数智技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构建中小学校长数字资源库、创建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干部研修管理平台,以数智化理念提升数智治理能力。一、数智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与设计(一)聚焦数智化平台建设,夯实“1+3+N”技术底座依托“课堂派”搭建一体化培训管理平台,打造“1+3+N”技术底座,实现校长培训管理的数智化转型。“1”是一个数智化管理平台;“3”是集数字资源管理、干部研修管理和数据分析管理为一体;“N”是覆盖课程设计、资源共享、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全流程。

    2025年09期 v.44;No.334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