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树人”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徐 枫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时期,价值取向多元、道德观念复杂,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着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回归。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窗口期”。 “立德树人”,重在育人;德智体美,德字在先。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树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质,是“固本强基、行稳致远”的根本。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必先在理想信念上铸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 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铸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会议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不同场合只要讲到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灵魂”和首要任务加以强调,明确了理想信念铸魂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1】习近平强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振兴的思想纲领,而如何培育和践行的关键就是要将“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在道德问题上聚焦
什么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 201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三个倡导”所包含的24个字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绳:“爱国”是道德价值观的主线;“敬业”是道德价值观的外化;“诚信”是道德价值观的基础;“友善”是道德价值观的态度。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提出的现实社会背景
目前公民道德素质出现问题的表现及现实原因:
1.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人们根本不知道真正应该崇拜的是谁
革命军人、科学家、明星演员等都有各自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导向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才导致了他们社会地位与待遇天差地别的悬殊。保家卫国,为祖国牺牲奉献的老兵,很多都很清贫;默默无闻,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也都是身居陋室。而明星们呢,几乎都有多处豪宅,还有私人飞机、游艇,多处产业等,经纪人保镖前呼后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今天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工人和农民,离不开革命军人,离不开工程师,更离不开科学家。而目前严重的分配不公,与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这让成长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孩子们羡慕、崇拜的偶像是些什么人,可想而知!
2.中国人被迫变冷漠,中国5000年建立的道德体系断崖式滑坡,好人还会有好报吗
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被社会炒得沸沸扬扬。“彭宇案”被称为是中国道德滑坡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虽然案件真相最终没有公开,但对摔倒的老人及需要帮助的弱者该不该伸以援手?会不会沾惹上麻烦?如今困扰着无数中国人。
3.由于“拜金主义”的蔓延,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
当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为诚信缺失、私欲膨胀、人情冷漠、不择手段。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頻出;医患关系紧张;电信诈骗泛滥;无德老师滥补课、滥办班,盘剥学生、潜规则盛行;一些干部贪腐堕落;文化产业糟蹋文化无序发展......
三、有效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途径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改善民生: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是保障
习近平“四大发展战略”提出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国民文明素质提高,国富民强社安,让改革成果公平惠及人民。使人民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因此,政府要抓好民生,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人们衣食无忧,不再为住房、养老、医疗及教育等的沉重经济负担发愁,才会有心思、有余力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才能弱化对金钱的崇拜;才能稍安勿躁,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二)文化与德治:传统文化的营养是根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
1.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忠孝勇恭廉”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认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是经典中的“源代码”。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然后再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教给孩子,那么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生活层次上,就会形成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气神。一部《论语》几乎全是探讨人生的价值选择题。读《论语》,学会做价值判断,便有了人生选择的能力。【3】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和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水一样。如,目前随处可见的 “梦娃” 公益广告 ,内容贴近生活、接地气,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欢喜雀跃间就将“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灌输进百姓心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 2013- 2016年 由中央电视台重点推出的系列大型文化类原创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空前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广为播撒。
2.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
公民道德重在养成,社会风尚重在引领。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2007 年始创,在央视9月20日"公民道德日"这一天隆重揭晓。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从正式候选人中由普通百姓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真正做到了"人民选人民"。道德模范从平凡中来到不凡中去,道德模范是那种具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人,是那种大爱无疆的人,道德模范可以理解为行善的模范。
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褒奖身边感受得到的模范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而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3.让学习和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文明和优雅自会翩翩而来
“厚道传久远,诗书继世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此,自2016年以来,全国妇联牵头积极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成长。【4】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利用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及世界读书日等场所和契机,培育全民阅读氛围,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传递读书的美好感受。
(三)法治与规治:惩恶扬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铁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是遏制人恶欲的第一道防线,法律是遏制人恶欲的第二道防线,要用法律来保证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种“基本遵循”就是“底线思维”。
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指出:“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讲法制就是要讲“底线思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凡事要有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比如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所以“底线”思维很重要,它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失范的一个“度”。如果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5】
道德永远代替不了规则,在利益面前,最好的或是唯一的上策就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让好的制度去制约人性的弱点。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这样的法律规定,对于唤醒社会良知,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价值。
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除了宣传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法律、法制手段,强硬规矩公民的行为,如对待中国“巨婴”。2014年10月,国家旅游局针对游客在海外的行为举止出台了严格的指导规范。倘若出现违规行为,不仅旅行社有可能受到惩罚,行为粗鲁的旅客也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利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四)教育:公民素质提高教育养成是基础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性资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为目标
学校教育是基础性工程。习近平讲话叮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做好生根发芽,播种工作。然而,思想道德教育进头脑的关键在于榜样示人。整个社会成年人如老师、家长身边人的行为影响、榜样示范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尤其是人品、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人会被他人的行为感动,人不会被他人的说教感动。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习近平说,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习近平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主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就广大青年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四点儿建议:“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反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是极其有害的,突出表现就是一部分青年人对政治的冷漠、对社会的疏离,如“宅男”“宅女”;另一个极端就是部分青年,尤其是高学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处处以自己利益为中心,考虑问题。重视自我的功利,忽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道德不是标榜,不能空谈,也无法掩饰。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今年 4 月,网络“两面人”的“洁洁良”辱华言论暴露了一个人的本性。学业再好,三观不正,也难成国之栋梁。谁能想得到被厦大委以2015级硕士生第三党支部书记重任并保送博士的高材生,会在厦大这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热土上肆无忌惮地说出侮辱自己祖国的言论呢?
2.党员、干部作为公民中的先进分子、时代的中流砥柱,一定要以更高的思想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
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就是说,公正是为官之本、用权之绳。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不忘初心,以德为先、公而忘私;风清气正为官,坦坦荡荡做事。同时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通过体制改革,设立巡视制度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等形式是惩防腐败堕落,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有效手段。
3.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家庭人口结构“421”,老年人的素质对大家庭的和谐稳定、对隔代教育、对社区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快速增多,但是目前以“中国大妈”为标签的一代城市老人却很让社会头疼,他们的行为举止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社会要引导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及老有所为。老人素质的提高对公民素质的影响力、辐射力不可小觑。
四、结束语
”立德树人”: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文化的复兴和传承、人的内心建设恐怕需要百年;需要父母、老师、社会,代代相传、世世构建。只要“梦娃”活跃在大街小巷、屋前房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就会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就会延绵不断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一定会实现!
From xi jinping's education thought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s"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itizens
Xu Feng
(heilongjiang education college, Harbin 150080)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in a period of reform,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diversified values and complicated moral concepts.This is a new "window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in China."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integrity" focuses on educating people.Virtue, wisdom, body, beauty, virtue comes first.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is a basic project to improve the civilized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Success is in the present and benefi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xi jinping's education thought;The tree of merit;Citizens;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参考文献】
- 李忠军 , 钟启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 】.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年05月31日 .
【2】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机关“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协调小组.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重要思想摘编与解读【D】. 2016.
【3】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 【 】. 搜狐文化网,2017-12-23.
【4】田珊檑.书香飘万家 2018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世界读书日举行【 】.中国网,2018-04-23 .
【5】易中天.中国最缺什么?底线!【 】.新浪博客 ,2017年4月21日.
【收稿日期】2018-05-10
【基金项目】“习近平治国理论方略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指导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HJY135-014
【个人简介】徐枫(1963-),女,山东昌乐人,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理论及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