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

张艳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其内涵丰富、体系完善、立意高远。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从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和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四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对实现两个一百年、早日实现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内涵;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张艳(1973—),女,山东寿光市,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培训工作。

 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经济发展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雾霾、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的短板,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最早在西方被叫做环境教育,20世纪30年代,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世界各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自然保护法》,将自然保护基础课程的教学纳入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确定为学校的必修课。美国在1970年也颁布了世界首个专门的《环境教育法》,通过法律形式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实施和开展[1]。1972 年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对“环境教育”的名称、意义和对象进行了明确。此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先后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很早就将生态文明教育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加以落实。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始于20世纪 70 年代,起步较晚,经历了环境保护教育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和生态文明教育阶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根植于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生态文化。 
  1、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 
  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天人合一”、“仁爱”,强调自然 (天) 与人的和谐一致, 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同源同根的有机整体,同时也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待天地万物,使人与自然万物的发展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资源关系的诠释。 
  道家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生态观的经典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以“道”为基础,天地人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强调了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又复归于道,道先于天地存在,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创生万物,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要保持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由最简单的原生生物逐渐分化出植物和动物,动物又逐步分化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人作为高级动物,是“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类进化的历程决定了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而活,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2]。马克思指出人是和人自身所处的环境一起发展的,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单纯的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必须有意识把握好适度利用和适度享用自然资源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反复强调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开展活动,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就是自然界的“报复”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上演。除了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劳动观和新陈代谢理论,他们认为“劳动”概念蕴含生产力“质”的、生态的维度,而生命本身的自然规律又决定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新陈代谢。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基础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于一身,这是第一次将“美丽”一词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里,“美丽中国”的建成与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休戚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基础。

生态文明知识包括生态理论知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布局知识、全球生态问题等。生态理论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钥匙,包括动植物知识、地理环境知识、气象和气候知识等。习近平在《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植物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同时还指出,“增强文明素质教育,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3]。”

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是人们正确认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其内容广泛。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可以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节约意识等。

2、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升华, 是产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4]。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节约意识首先体现在节约资源,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国土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粮食资源等的消耗强度。节约意识必须深深植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脑海里,必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开始,树立节约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保护家园的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是人们的期盼和渴望,也是美丽中国的必要元素,而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环保意识的高低。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任何违反自然发展规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雾霾、酸雨、海啸等频频光临就是大自然的报复[5]。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本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文明观念包括: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科学论断,并强调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对生态文明给予足够重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2)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动力观。2005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八年后,他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面向国际社会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内在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社会生产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领域,形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态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5年,习近平再次强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民生本质, 深化了民生的基本内涵, 强调了生态环境改善对民生发展的重要性。

(4)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观。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统一的系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生态系统观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解决我国复杂生态问题找到了根本出路。

(5)“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态全球观。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在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世界绿色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是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对民众的基本要求。     

4、生态文明行为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目标

生态文明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生态意识、观念、情感支配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现实表现,是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观念得以体现的重要渠道,也是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6]。生态文明行为包括个人的行为表现、对他人行为的处理方式以及对整个环保事业的责任担当[7]。每个公民除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有责任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并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实践。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很多生态不文明的行为,如在旅游景区乱涂乱刻、随手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破坏花草树木、损坏公物、浪费粮食、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要转变这些不良行为,就要加强生态文明行为教育。

习近平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要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要制约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要倡导推广绿色低碳消费和绿色低碳出行。

塑造公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公民将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也急需理论总结,当今是一个一定能够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正是这一论述的最好诠释和实践。 

1、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国家领导人根据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生态问题,积极应对,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习近平在继承了历代领导人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历程和中国国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与道路、战略与战术、原则与要求、路径与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五位一体”、“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问世,标志着习近平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形成,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彰显了习近平深邃的时代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及对教育的真挚情怀。

2、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让人民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要让人民在绿色清洁的环境中享受各种精神文化活动。我国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早日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美好社会。

走向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呼唤,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

参考文献

[1] 乔伟华.高中地理教材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7.

[2]丁桂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辨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17(4):109-1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王丹丹,张晓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00-110.

[5]纪元.基于周恩来生态思想的当代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7(3):249-252.

[6]李敏.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53-54.

[7]姚兰.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塑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基金项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课题(KC2017-035)

 

 

上一篇:于 洁:习近平法治教育思想实践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