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意涵论析
杨修宝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修改后的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的思想,精辟而深邃、丰富且高远,是引领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逻辑视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些深刻的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阈,对推进教育改革提出了愈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要求。
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觉悟和觉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文化发展责任的主动担当。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集中精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过程中,他所表现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觉醒,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地位作用、发展特点、规律趋势有极其准确的认识,还包括他对外来文化的交融交流有清醒的判别。习近平的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表现在对文化根基的找寻与继承上,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
教育改革需要文化自觉,因为教育的“文化自觉”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它可以解决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对教育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特征有清醒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教育改革具有文化自觉,就能激发教育创意,促进教育革新,推动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改革的文化自觉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改革基础和逻辑起点。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逻辑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态度更为坚定,观点更为鲜明,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是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点,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改革应当坚持的正确观点、正确立场和正确主张,“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是对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这一重要论断昭示,教育改革要立足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时期教育改革现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文化道路要有绝对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断启发我们,在中国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们的教育改革方能不迷失方向,必须有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以充满自信的姿态,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教育动力。
文化自强是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科学分析新时代发展形势、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立足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全国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心声的表达。
教育改革强调文化自信,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要在继承优秀中华教育传统和宝贵教育改革经验的同时,借鉴国际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先进做法,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为要点,健全并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建成世界一流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精神思想、道德传承、文化观念形态、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去除了糟粕和腐朽落后,契合新时代特点的精髓内容,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具有极为丰厚的思想内涵。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励精图治”的理政思想,“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等等皆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革命文化教育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以救亡图存、民族振兴为思想主旨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体系。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抗侵略,反对不公,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对文化战线的强有力领导,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光辉璀璨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精髓。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革命文化教育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充分发挥中国革命文化教育的功能,重视中国革命文化建设,寻找中国革命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创新中国革命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开展中国革命文化教育活动,目的是让中国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忠贞气节、崇高理想、艰苦奋斗等精神元素走近学生生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让宝贵的中国革命文化烙印在学生的思想深。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彰显民族特点、突出科学实践、普惠大众的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以及涌现出来的一批批先进群体和一个个英雄模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诠释,也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绝佳印证。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新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新时代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新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成为教育事业的智慧力量,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对提高各阶段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国民政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恢宏坚毅、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和海纳百川、地承万物、历久弥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和谐共生,根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辨析和行为抉择。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所说:“在50 0 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科学界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
三、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改革相结合形成的最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教育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是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国情形式的变化确定的新旗帜、新航标;是在准确研判我国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现状做出的新论断、新举措。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精准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根本目标、根本任务,重要地位、重要价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时代特征、时代意蕴
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的实践,是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根基”和“命脉”,“灵魂”与“核心”;是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广大师生全面精准地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文化积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当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界,阐述了我国文化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宝库,更是指导着我国文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