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大卓;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形式化灌输、资源割裂、精准性不足等核心痛点,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亟须深化数字技术赋能的思政教育改革。数字技术通过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育场域、实现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干预、促进资源整合与跨学科协同、强化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通过课程重构构建多维度动态评价体系,利用平台升级“精准滴灌”智慧教育生态,经过协同联动整合校际资源共享、校企实践赋能、社会力量的三维协同数字育人共同体,可以拓展数字技术适配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核心实施路径,实现从“机械迁移”到“智慧育人”的范式跃迁,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2025年11期 v.44;No.336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龚代军;程艳霞;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二者在课程性质、育人价值、教育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劳动教育是满足传承劳动思想的理论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呼唤。以大思政育人格局审思高校劳动教育,其面临惯性依赖走“老路”、同质发展走“熟路”、生态营造走“慢路”、自我封闭走“窄路”、按部就班走“险路”的认知、资源、环境、融合、评价的五重困境。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大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激发创造性发展导向、建立精准评价体系等举措破局,着力拓展劳动教育育人新格局。
2025年11期 v.44;No.33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天婧;
促进“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在促进“五育融合”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在剖析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阶段、新要求,深入分析“五育融合”推进过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从明晰劳动价值理念、强化劳动教育治理、创新实践路径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以期为高校全面深化和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五育融合”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秋菊;郑萍;郭丽峰;周红;苏中滨;刘文洋;
当前,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领域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对农业交叉型人才具有更迫切的需求。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其对农业交叉型人才的多维度需求。在此基础上,聚焦农林院校“AI+农业”新型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讨教育技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培养模式单一以及跨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详细阐述“AI+农业”新型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内容,包括结合前沿技术推行现代化教育课程、强化教学资源构建学习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完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以期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智能农业交叉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鲍艳丹;曲海燕;刘小萌;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创新性地引入积极心理学中PERMA模型为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即以积极情绪强化心理韧性、以心流投入提升幸福指数、以社会关系打通资源渠道、以意义追寻筑牢责任使命,以成就实现增强成功体验,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新视角和实践方向。
2025年11期 v.44;No.336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微微;王蕊;汪晶;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关键纽带。要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实验教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两大维度,系统性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与实践策略。基于此,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醍;赵红云;
通识课教学设计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提升通识课堂的创造性、互动性及参与性,实现教学效果闭环,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对通识课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开展通识课教学的新路径。以通识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选取4组实验班及对照班,观察其课前课后的教学效果,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期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通识课教学中,BOPPPS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更优,可以为未来通识课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助力教师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11期 v.44;No.33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莹;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迎来了新挑战,其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尤为重要。从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视角出发,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改革等实践路径,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1期 v.44;No.33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