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教育论坛

  • 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和理性选择

    靳超然;姚佳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服务国家战略开启留学事业为核心的恢复探索阶段、以人员国际化和流动多元化为抓手的初步创立阶段、以统筹人员组织追求高质量发展为动力的规范协调阶段和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目标的创新发展阶段;遵循着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国际形势驱动合作创新的政策目标取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的政策实施保障等演进逻辑。在教育强国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教育政策需要建立起内外联动的动力机制和丰富的多元价值取向,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等方式健全过程保障体系,推动政策落实,不断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引领中国大步迈进深度影响世界教育体制的新时代。

    2025年11期 v.44;No.33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发展

  • AI赋能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林丽萍;张学东;

    随着AI的迅猛发展,教育在AI的加持下实现了变革,作为在教育中充当主导角色的教师,构建AI赋能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重要的出路。立足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导向,从促进教学过程减负增效、创新教学技能提升、助力科研水平进步、增强社会服务反哺能力四个维度构建AI赋能“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依托搭建AI教研圈、组构虚拟数字人导师、创建AI专属知识库、成立AI风险防控小组四条路径落地实践,以期为利用AI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银龄教师“传帮带”乡村教师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

    邓统湘;吴涵;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银龄教师“传帮带”通过传经授艺、帮困促提、带风正纪助力乡村教师发展。针对当前“传帮带”工作面临的交流单向、衔接不畅、评价模糊等问题,提出“双向互动-系统支持-精准评价”三位一体“传帮带”纾解路径,搭建“线上+线下”双向通道,构建“存储+流通”支持系统,建立“分层+量化”评估方式,旨在促进“传帮带”机制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协同,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从模糊评价转向精准激励,为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1期 v.44;No.33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整体性思考

    蒋菲;

    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根本性意义,需要从整体性上进行逻辑省思。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有教师素质发展的内在规定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素养既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素质要求,更是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表现特质,科学素养是教育和教师的必需。科学通识素质和科学教育素质两者构成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框架,这是由教师之为公民,更为教师的职业性决定的。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强化职后培训体系建设、增强教师自主研修力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科学素养的价值主要有教师的自我提升价值、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以及建构社会文化的价值。有区分度地理清科学素养与学科素质的结构要求,是避免科学素养混为学科素质的重要前提。

    2025年11期 v.44;No.33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时代意涵、实践困境与实施路径

    姜红雷;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与价值遵循。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有助于强化小学班主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促进教育理念革新与教学方式转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理念认知断层、制度供给不足与社会协同失灵等现实困境影响了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效能。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在于:一是要深化小学班主任对教育家精神内涵的理念认知,二是要完善教育家精神实践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打造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支持体系,加快建设有理想有信念、高素质高能力的小学班主任队伍。

    2025年11期 v.44;No.336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

    王满霞;李静;王泽奇;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投入对建设教育强国有重要意义。探究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动机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青岛市34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论表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工作投入有积极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工作投入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发现对激励幼儿教师工作投入,促进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1期 v.44;No.336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德育研究

  • 何以·为何·如何: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三重审思

    王浴五谷;杨帆;王浴四季;

    以“何以推动—为何推动—如何推动”为逻辑框架认同,从运思理路、现实境遇、助推策略等方面,探讨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旨在依循思想演进的来路,在理论拓展的版图里,进一步铺筑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通过紧扣理论学习关键主线,树立宣传话语创新意识,坚持信仰认同落地实际等方式,为助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向纵深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内学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陶林;高一博;方学程;孙安琪;

    自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国内学界围绕其核心要义、形成逻辑、理论特征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深度不够、范围重复、视野狭隘和研究方法单一等。未来应该重视和加强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度研究、范围研究、视野研究和方法研究。

    2025年11期 v.44;No.336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孙亚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内在需求的责任,引导大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大学生群体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着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育的困境表现、问题归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育路径,以期提升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能力。

    2025年11期 v.44;No.33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机遇与路径

    梁大卓;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形式化灌输、资源割裂、精准性不足等核心痛点,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亟须深化数字技术赋能的思政教育改革。数字技术通过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育场域、实现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干预、促进资源整合与跨学科协同、强化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通过课程重构构建多维度动态评价体系,利用平台升级“精准滴灌”智慧教育生态,经过协同联动整合校际资源共享、校企实践赋能、社会力量的三维协同数字育人共同体,可以拓展数字技术适配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核心实施路径,实现从“机械迁移”到“智慧育人”的范式跃迁,为培养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2025年11期 v.44;No.336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多维困囿与破局之道

    龚代军;程艳霞;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二者在课程性质、育人价值、教育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劳动教育是满足传承劳动思想的理论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呼唤。以大思政育人格局审思高校劳动教育,其面临惯性依赖走“老路”、同质发展走“熟路”、生态营造走“慢路”、自我封闭走“窄路”、按部就班走“险路”的认知、资源、环境、融合、评价的五重困境。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大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激发创造性发展导向、建立精准评价体系等举措破局,着力拓展劳动教育育人新格局。

    2025年11期 v.44;No.33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构建

    高天婧;

    促进“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在促进“五育融合”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在剖析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阶段、新要求,深入分析“五育融合”推进过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从明晰劳动价值理念、强化劳动教育治理、创新实践路径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以期为高校全面深化和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五育融合”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农业”新型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谢秋菊;郑萍;郭丽峰;周红;苏中滨;刘文洋;

    当前,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领域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对农业交叉型人才具有更迫切的需求。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其对农业交叉型人才的多维度需求。在此基础上,聚焦农林院校“AI+农业”新型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讨教育技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培养模式单一以及跨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详细阐述“AI+农业”新型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内容,包括结合前沿技术推行现代化教育课程、强化教学资源构建学习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完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以期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智能农业交叉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ERMA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鲍艳丹;曲海燕;刘小萌;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创新性地引入积极心理学中PERMA模型为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即以积极情绪强化心理韧性、以心流投入提升幸福指数、以社会关系打通资源渠道、以意义追寻筑牢责任使命,以成就实现增强成功体验,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新视角和实践方向。

    2025年11期 v.44;No.336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研究

    张微微;王蕊;汪晶;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关键纽带。要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实验教学平台与实验室管理两大维度,系统性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与实践策略。基于此,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通识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李醍;赵红云;

    通识课教学设计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提升通识课堂的创造性、互动性及参与性,实现教学效果闭环,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对通识课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开展通识课教学的新路径。以通识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选取4组实验班及对照班,观察其课前课后的教学效果,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期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通识课教学中,BOPPPS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更优,可以为未来通识课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助力教师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11期 v.44;No.33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景莹;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迎来了新挑战,其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尤为重要。从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视角出发,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改革等实践路径,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1期 v.44;No.33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业教育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王琴娣;

    数字化转型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新路径,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展现了重要的战略价值。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就业创业竞争力,而且成为了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点。为了实现教育模式的有效重构,高职院校需重塑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资源配置,并系统提升师资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与实践引导水平,打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44;No.33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校企协同育人“四体共治”机制构建研究

    王兰芳;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命题,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面临制度性动力不足与契约执行失范的深层挑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体联动”共治模式,梳理产教融合中的政策工具、运行机制与效能转化路径。运用协同创新思路,通过政策激励、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成果反哺,实现企业积极与专业产业高效对接,有效缓解合作断裂与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丰富并深化了职业教育协同理论,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及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025年11期 v.44;No.33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

    王娜;付源;谢强;李晶;

    劳动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然而,劳动教育深化仍面临较多问题与挑战,存在协同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评价体系亟待科学化突破等问题。聚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基于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1 463名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证调查,探讨新时期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劳动教育范式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照。

    2025年11期 v.44;No.336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梗阻与实践对策——基于后扩招时代的视角

    孔德忠;王志方;

    后扩招时代,高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与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推动两者资源整合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整合实践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在政策层面、体制机制层面和资源与认知层面均存在障碍。鉴于此,从构建主动建言与高效转化的校社协同政策体系、打造跨部门协同与利益共享的校社合作架构、建立精准对接与认知提升的资源整合生态等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对策。

    2025年11期 v.44;No.33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王志山;高萍;郑文馨;

    智慧教育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关注信息化程度,还致力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高质量就业。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将革新传统治理、评估及学校模式,重构职业教育生态。然而,在数字化转型中,职业教育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需要采取发挥智慧教育平台优势,驱动技术深度应用;优化组织管理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效能;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重构职业教育生态等对策,最终实现职业教育质量与效能的全面提升。

    2025年11期 v.44;No.33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

  • 劳动项目“四构”深度设计策略探析

    郑秀霞;

    劳动项目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针对现有中学劳动项目在结构、内涵、深度和价值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应兼顾“教育”与“劳动”双重属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马克思劳动观,采取解读课标建构劳动框架、解读生活重构劳动情境、解读时代智构劳动内容和解读对象解构劳动价值等策略,进行劳动项目的“四构”深度设计,使学生劳动更深入、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实现劳动素养层次构建和进阶培育。

    2025年11期 v.44;No.336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依托诗文资源 厚植家国情怀——吴玉章诗文融于初中语文策略探究

    刘馨丹;刘小文;

    革命家诗文作品是一种富有潜力和优势的教育资源,是革命家爱国情怀和精神意志的深刻展示,蕴藏在作品中的红色基因能够有效助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初中语文课程引入著名革命家的诗文作品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还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促进语文课程的转型。基于此,以吴玉章诗文资源为例,分析吴玉章诗文与初中语文课程的契合点,梳理出教学可行性,结合统编教材、红色文化、第二课堂、研学活动等形式,探讨将吴玉章诗文融于初中语文的具体策略。

    2025年11期 v.44;No.336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新”背景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情境设计教学:价值与路径

    肖丙珍;

    小学语文教材情境设计教学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情境设计教学场域,力图使教材知识具象化,进而达成语文课程育人的教材编写目的。从情境教学与教材情境设计教学释义出发,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视域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情境设计教学的价值和路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情境设计教学在促成学科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情境同频、引导学科育人方式方法变革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价值。基于此,从统摄情境主题、设置情境任务、丰富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双新”视域下教材情境设计教学的路径,以期对小学语文情境设计教学有所裨益。

    2025年11期 v.44;No.336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作文艺术化评价实施策略

    刘惠珍;

    艺术化评价不仅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插上灵动的翅膀,还可以让学生在享受作文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成功。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作文评价方法,通过“内容精准化”“原则动态化”“主体协同化”“方式创新化”等艺术化评价策略,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创作潜能,实现从“能写”到“善写”的蜕变。

    2025年11期 v.44;No.336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以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的教学为例

    李霖;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创新路径。以《地球的形状》教学为例,深入分析该模式具有的实时评价、虚实融合、数据驱动的实践优势,提出构建连贯教学流程、数据驱动动态调控、开展多维教学反思等实施要点,提炼目标引领、技术赋能、任务进阶、数据驱动、多元参与、反思迭代等核心启示。研究表明,实施该模式能有效促进科学核心素养落地,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为科学教育现代化提供实践方案。

    2025年11期 v.44;No.336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幼教研究

  • 学龄前儿童过度屏幕暴露的现状、危害、成因及对策

    孙奇奇;凌晓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屏幕媒介的高度普及,学龄前儿童过度屏幕暴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度屏幕暴露对儿童身心健康构成多重风险,包括肥胖、睡眠障碍、视力下降、社会情感发展受阻、语言发育延缓以及执行功能受损等。其成因复杂,涵盖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等多层次因素。基于此,家庭层面需着力提高媒介素养,强化亲子互动;幼儿园层面需优化媒介实践,推动家园协作;社会层面需健全法规体系,营造良性媒介生态。有序推进家庭-幼儿园-社会协同联动,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儿童过度屏幕暴露风险,切实促进其身心健康与全面和谐发展。

    2025年11期 v.44;No.336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出生率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反思与路径选择

    黄春晨;戴玉莹;尧秋雨;李青青;

    在人口结构深刻变革、低出生率趋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资配置问题越发凸显其重要的战略作用。从“筑基之重”视角审视,合理配置学前教育师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然而,当前学前教育师资配置难以契合低出生率引发的师资需求动态变化,供需失衡、结构失调、质量危机等结构性矛盾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掣肘。为突破这一困局,探寻“破局之策”势在必行,应建立弹性调控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推进多元协同优化师资布局、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师资效能,以期推动学前教育师资配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

    2025年11期 v.44;No.33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学前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熊茜;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正深刻重塑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格局,既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对其传统模式与治理体系提出全新挑战。学前特殊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呈现多维赋能态势,具体表现为国家战略推动学前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迭代革新学前特殊教育模式,需求牵引升级残疾幼儿个性化发展诉求,社会协同共建包容性教育生态。然而,面对技术跃迁在赋能特殊教育方面衍生出的一系列治理难题,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在数智化进程中应完善政策顶层设计与全链条支持体系,构建技术生态建设与开放共享机制,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以教育主体回归和情感关怀为核心的伦理治理框架。

    2025年11期 v.44;No.33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广角

  • 学术期刊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研究

    关永承;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应积极与新质生产力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探讨学术期刊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也能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1期 v.44;No.336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术期刊编辑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研究

    王凤鸣;

    随着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在后信息化时代与编辑行业的深度交融,学术出版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构。基于此,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的必然性,剖析AI技术对编辑工作流程、内容生产模式及职业能力体系的深刻影响。研究表明,学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已由传统文字加工能力转向四大维度:学术趋势把握能力、去AI化的价值识别、审慎的人机协同以及作者关系建设。针对这些维度,提出系统化的发展策略,包括深化专业素养与学术判断力、厘清界限并实现人机互补以及重视伦理素养建设,以期为学术编辑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践路径,也为期刊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1期 v.44;No.336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谭林;丛鋆;

    在数字技术高速迭代与教育革新需求激增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到教育领域,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国家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应重点聚焦于学生发展、城乡差距、教师发展三个维度,以全面赋能乡村教育发展。针对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中存在的乡村人工智能基础薄弱、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欠缺、乡村人工智能制度与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需要围绕教育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培训、乡村人工智能政策支持三方面精准发力,以期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025年11期 v.44;No.336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知识到素养:项目化学习赋能高中生物学育人方式变革

    李淑敏;

    <正>面向素养教育,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系统推进项目化学习,通过真实项目与多元评价,重构课程与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转变。一、构建融合项目化学习(PBL)的研究型校本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多维发展需求,学校构建了“一核三类三层”研究型课程体系,并在各学科中深度融入项目化学习。目前,全校每学期开设近50门校本课程,实现学科全覆盖。二、创新课堂实践,深化以PBL为核心的单元教学模型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逐步构建了以项目化学习(PBL)为核心的四个实践层级。

    2025年11期 v.44;No.336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